0533-2831120

工作日 8:00-11:30  14:00-17:00

口腔科普
ORAL SCIENCE

正畸治疗后的“黑三角”

发布时间:2023-12-06 16:33:47   点击率:

正畸治疗后,尤其是成年患者,有时会发现牙齿之间有三角间隙,俗称“黑三角”。这些间隙如果在前牙区多多少少会影响美观。那么,“黑三角”是如何形成的呢?

牙根之间牙槽骨高度的降低,是正畸治疗后“黑三角”出现的主要原因。这就涉及到牙周结构的问题了。以前我们讲过,牙齿是通过一个叫牙周膜的结构,由很多像纤维一样的组织,悬吊在牙槽骨上。正常牙槽骨的高度,大约在接触点下5mm,或者说是釉牙骨质界下方2mm左右(釉牙骨质界的位置差不多在牙冠跟牙根交界最窄的地方),剩下的牙齿之间的空隙正好由牙龈填满。如果牙槽骨高度降低,牙龈也会随之向下退缩,牙齿之间的空隙就会暴露出来,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“三角间隙”或是“黑三角”。黑三角在前牙之间比较常见,正畸治疗后出现黑三角,与许多因素有关:年龄、牙齿的拥挤度、牙槽骨的厚度、牙冠的形态、相邻牙根之间的角度、牙龈的生物学分型以及牙齿移动的类型等等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口腔的上皮组织会变薄,牙龈乳头本身高度也会降低,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。牙齿的拥挤度本身不会造成牙槽骨高度降低,但是牙齿拥挤会导致口腔不容易清洁,牙龈长期慢性炎症的存在容易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。牙槽骨越薄,正畸移动的过程中越容易造成牙槽骨高度降低,从而出现黑三角。长脸型的患者,一般而言比圆脸型和方脸型患者牙槽骨薄,出现黑三角的风险就会大一些。方圆形的牙齿,牙冠接触区长,邻接区间隙小,牙龈乳头容易充满牙齿之间的空隙;尖圆形(三角形)的牙冠接触区间隙大,牙龈乳头不容易充满空隙,就更容易出现黑三角。相邻牙根之间角度越大,离得越远,牙根之间空间大,黑三角发生率就越高。牙龈的生物学分型方面,薄龈生物型和厚龈生物型也不一样,厚龈型血供更加丰富,对龈乳头退缩抵抗能力强,不容易出现黑三角。治疗设计中,拔除下切牙容易出现黑三角,唇向移动牙齿相对更容易出现黑三角。

从上面可以看出,黑三角出现的原因,很多是患者固有的生物学因素,与正畸治疗关系不大。但是在正畸治疗中,矫治器的存在加大了维护口腔卫生的难度,助长了菌斑堆积,最终导致黑三角出现的风险增大。正畸治疗时间越长,治疗完成后黑三角出现的风险越大。那么,在正畸治疗中,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黑三角出现的风险呢?

最重要是有效的菌斑控制措施,就是指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以及定期的牙周检查及治疗。在治疗设计方面,正畸治疗后牙根要尽可能平行。对于切牙牙冠呈三角形的患者,可以通过IPR(邻面去釉),延长接触区,使接触点向根方移动,提高牙龈乳头的高度,减小黑三角。

另外,对于容易发生黑三角的患者,治疗前充分的风险预估,也有助于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。

淄博口腔医院  冯毓琦

电话:0533-2831120(上午:8:00-11:30 下午:14:00-17:00)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188号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Copyright 2020 淄博口腔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1002506号-1

技术支持:正舟信息